時間真的讓人很容易淡忘,短短半年多,還有幾人記得去年風災的狂風暴雨,政府腳步比不上民間團體,終究還是有所進展,目前內政部在災區成立20個生活重建中心,協助災區無助的民眾慢慢上軌道,勞委會、原民會、河川局…等各項災後重建計畫推動,讓資源網絡成形


 



 



 


某一民間團體位於杉林鄉的永久屋也已經陸續完工,色系一致、格局一致,據該公關表示,每一戶造價約200多萬〈2層樓透天厝〉,裡面建材看得出來都是一時之選,鋼骨建材防震力強,格局方正通風透氣,並也幫每戶準備了近80樣生活上所需之物,電器類如:電視、洗衣機…,調味品類:鹽、糖、醬油…,災民可選擇入住,但沒有土地所有權﹝此仍屬國有土地﹞;完工後,若不入住,三個月後將失去選擇入住權利


 



 



 


整區域內有教堂、佛堂、活動中心,但沒有商店,將來也不允許住戶做生意或是裝修外觀,並也訂出相關規定,這裡將來要打造一個優質的生活住宅環境,並依照區域住著布農、平埔、排灣、平地漢人等族群,但是否能符合居民的需求,仍是有待考驗


 



 


說實在,我很難想像這樣的永久屋將來該如何管理,生存的條件、工作機會在那裡?但時間卻沒辦法讓人坐下來好好思考,災民同胞更是難有頭緒,機動性、主動性、積極性一向是民間團體的強項,但人性化、生活化更應該凌駕政治、宗教等考量之上不是嗎?


 



 


組織往往是力量的凝聚,小林村的居民已組成台灣八八水災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,目前仍住在另一民間團體所搭建的組合屋,絕大部分不願遷入永久屋,或許有太多的顧慮,或許有太多的牽掛,與我們溝通討論的協會幹部,每個人背後都有心酸的故事,談笑間對土地、對親人、對將來卻又是許多複雜的情緒


 



 



 


組合屋的區域內,沒有沉重與壓迫,居民門前種種菜、種種花,阿婆牽著小孫女散步,小狗漫步,我聞到的是鄉村聚落的味道,是接近人居住的感受;閒聊間發現,其實有能力工作的村民都外出謀生,留下年邁與婦孺,剛學步的小孫女鞋子破了大洞,腳趾頭都外露,阿婆仍樂天的說:「這裡什麼店都沒有,也沒辦法到旗山鎮內買新的,可以穿就穿沒關係」,聽來格外心酸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民間的力量投入重建的同時,該思考對於聚落生活、生產、生態的永續發展,除了投入更應扶植成長,台東、高雄、屏東永久屋即將陸續完工,外來的團體、政府的協力都會有告一段落的一天,意識的凝聚與生活的重建卻是一條漫長的道路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巨人的搓把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